卡兔建筑

你不会对建筑工人的竹子脚手架陌生,有本影集记录了它

摄影师 Peter Steinhauer 最近出版的新书《茧》 (COCOONS) 拍摄了香港随处可见的竹棚和它的包裹物。这些竹棚是竹竿搭成的建筑施工脚手架。在香港,这种传统的建造方法仍然被大规模地使用,除了楼房的建造和修葺,也用于安装霓虹灯招牌和维修桥底。

密集的现代化高楼和竹棚形成了有趣的反差。

照片里的竹棚改变了建筑的外立面。不管是间距狭窄的高层公屋、高档住宅、体育场馆还是商场的广告牌,都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的粗糙感,和竹子带来的脆弱感。香港高度超过 500 英尺的建筑是世界上所有城市中最多的,密集的现代化高楼和有时看起来歪七扭八的竹棚形成了有趣的反差。

在香港,每年有超过 450 万根竹竿被用于搭建这些攀爬建筑用的阶梯结构。对于竹竿,政府有明确的要求,竹龄一般为三至五年,长度为 6 米。 篙竹的直径不少于 40 毫米,毛竹不少于 75 毫米。直径更大的材料用于交叉处的支撑。除了竹竿之外,还会用到塑料绑带,将竹竿绑在一起,金属的连墙器用来防止立杆向侧扩张,从而棚架倾侧。最外部的一层尼龙是为了保护结构的,但有时并不存在。

图片来自《竹棚架设计及搭建指引》[PDF文件]

竹子的问题是容易受潮,特别是香港的天气本就潮湿;暴晒还容易让竹子变脆折裂;每年至少一次的台风天气对竹棚也是挑战,今年 9 月的台风“山竹”推倒了一些建筑物多层的竹棚。

但竹竿在香港依旧流行。竹子的优势是价格便宜,可能是钢管的六分之一;轻便,重量是钢管的大约三分之一。搭建时间也更短,工人可以在一天内搭建 1000 平方英尺的竹棚。

这项工艺引入香港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到了 1965 年,因为建筑业发展,香港成立了几处搭棚工会。一位 41 岁的竹棚工人在接受 CNN 采访时说,他的技艺是从祖父和父亲那里传下的,他们为建筑搭建竹棚已经有 50 年了,到了他这一代,甚至可以在 118 层高的环球贸易广场顶层作业。

一些时髦的品牌已经把它作为香港的标志,纳入到自己的营销方案中。2016 年 5 月 1 日虎牌啤酒在室外开了一间快闪酒吧,搭出了一个竹棚,只要爬上竹棚就能赢得一杯免费啤酒。爱马仕今年 1 月在香港置地广场太子大厦新开了一家大型店铺,格子状的外观灵感就来自建筑工地的竹棚。

Peter Steinhauer 拍摄的照片里没有出现日常建筑之外的竹棚。在 2014 年搬回美国之前,Peter Steinhauer 在亚洲工作和生活了 21 年,其中有 12 年呆在越南, Steinhauer 的前两本作品集都关于越南。他喜欢拍建筑、城市景观和人物肖像。

不过这组关于香港竹棚和尼龙罩物的照片里也没有出现人——除了 Calvin Klein 外墙广告上的模特像。这给照片制造出了一种都市特有的诡异的抽离感。

对于竹棚本身来说,工人是重要的。过去几年,制作竹棚的工人出现了短缺。香港建造商会秘书长谢子华在 2015 年接受《香港商报》采访时说,整个建筑业的岗位空缺有 18.6%,特别是制作转筒竹脚手架的工人。建筑工人的年龄大部分也超过了 50 岁。

他们还要面临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尽管政府制定了更严格的行业标准,来规范这项传统技艺。竹棚工人需要持有竹棚工技能测试证书、或搭棚工学徒毕业证书才能上岗。在建造业训练局在 1977 年开班课程前,这门技艺是以“师徒制”的方法传承下去的。

来自好奇心日报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