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正确认知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经不是一个搞与不搞的问题,而是一个怎么搞好的问题。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建造方式的变革,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更是一种社会形态的演进。全面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建筑业的重大战略抉择。

预制装配式结构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ˌpri’fæbrɪketɪd kən’strʌkʃ(ə)n]

关于装配式建筑施工工序的认知

一位来自装配式建筑的知情人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从建筑层高上可以区分为高层装配式建筑和中低层装配式建筑;从建筑功能上可以划分为智能装配式建筑和功能性装配式建筑;从建筑材料学的角度上可以划分为低碳装配式建筑和传统装配式建筑。未来的装配式建筑不能单一称为装配式建筑,而应该称为装配式建筑体系,其本质变革应该是建筑形式上的、功能上的、材料学上的复合型升级。单就该问题的回复来看,需要对建筑层高进行区分。

综合而论,其第一个核心工序应该体现在设计上,BIM的诞生就决定了不但会和装配式建筑成为连体婴,并且还会延伸出更多、更大的价值。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房屋的稳定性和连接点的方式,也决定了生产中的板材模型,如果设定标准板,则异性板可以根据房屋设计需要进行拼合生产,现场切分,这样便可避免运输过程中的碰撞耗损。同时可以依托设计管理对预制构件进行编号,并顺序运输,可将安装效率最优化。

在进行现场安装时,第二个核心工序体现在主体结构上。

目前市场上的主体结构可分为三种

  •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墙体交汇点上现场浇筑)广泛运用于北方的高层装配式建筑。
  • 用重钢替代钢筋混凝土,将其包裹于墙体内,解决防腐和不耐高温等问题。
  • 中低层建筑直接采用轻型钢结构,同样锚固于墙体内,让房屋形成一个被五花大绑的整体,共同对抗各种力。

第三个核心工序体现在工厂预制的墙体尺寸与其本身的综合性能(例如:隔热、保温、隔声、防潮、抗拉裂性、强度、重量、厚度等),决定了在安装过程中所要借助的工具。

第四个核心工序体现为安装方式上,根据不同的层高、产品特点、地理位置等因素,其本身的安装方式是多样性的。比如:中低层建筑可不依赖或部分依赖于吊车,可以直接通过工人拼装完成;而高层(例如现在合肥等地高层装配式建筑)则需借助塔吊、现场浇筑、脚手架等才能完成。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并不能单一、统一的一概而论,需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

针对那些质疑装配式建筑稳定性的人来说,引用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位教授的话来说:“未来从事土木的工程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力学功底和过硬的数学功底”。稍微有一点结构力学常识的人可能都知道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装配式建筑在抗震性能上不比现场浇筑的差。比如装配式钢结构,还有钢管束混凝土装配式住宅体系。

装配式建筑
图片来自网络

现实中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疑虑

现阶段,制约装配式发展的因素主要还是成本过高,质量安全评定标准还没有完善,发展的前景等问题。除了这三大因素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三个“能不能”。

一、是文件到底“能不能”执行到位

18年间国家发布了200多项相关文件或办法都在强调装配式建筑的重要性,明确了发展目标,技术标准不断成熟。若还加上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可谓多如牛毛。但大规模的全行业的推广,还疑虑重重。为什么?这可能与文件到底能不能执行到位有关。举个例子,某中部城市,今年3月份刚刚出台了针对性的文件,从发展目标、政策措施、监督管理、工作要求等四大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规定,但在5月份就发生了市中心某地块未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造的事件。尽管最后被地方协会予以反馈,事件才得以停息。但是,这样的文件执行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再发多少文件都很难消除的。当然,每一个文件几乎都提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主体参与,这个很好,但必须切实做到,扎扎实实执行到位。就像上海一样,说一不二,不打折扣,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二、是发展思路到底“能不能”切合实际

我们看到,现在发展装配式建筑基本上都是大型央企、实力很强的民企,甚至不是建筑企业的一些大型平台公司也开始进入装配式建筑,但根本没其他中小民营建筑企业什么事。虽然现在无论是谁开口闭口都在谈论装配式建筑,但真正有实际动作的,还比较少,大多处于观望或疑虑状态。

一方面,装配式建筑如火如荼,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又冷如冰霜,到底是为什么?这可能与发展思路有关。从具体工作而言,发展装配式建筑需要投入的资金非常巨大,非中小企业所能为。

同时,还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尤其是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没有资金实力、技术能力也不足、市场前景不明朗的前提下,贸然进入装配式建筑,可能并不是明智的抉择。那么,到底怎么办?只有激活更多企业的参与,才是正道。无论哪一个行业,都不是哪一家,或哪几家企业的独舞,而是所有主体的共同参与,建筑行业也是一样。

发展装配式建筑,不是今年总提到这几家,明年又只能提到这几家,而没有什么新的主体的进入或参与,否则,对于行业发展根本不利。要激活更多的企业参与,其策略在于引导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合作,前者可以大而全,后者小而精即可,前者整合产业链,后者在某一个专业做到专且精,能够满足产业链上的某一个需求就可以了。这个行业足够大,不需要所有企业做到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会,必然被市场淘汰。

合作但不替代,竞争但不对立, 这是需要我们都思考的问题。

三、是成本收益比到底“能不能”引起蜂拥而至

做工程的都知道,现在的工程利润率实在是太低了,甚至有人直言:利润都低到尘埃里去了。但是,这种趋低的态势至今仍然没有得到缓解。

举个很触目惊心的例子。最近,在某县一次道路改造工程竞标中,竟然有1000多家企业参与,而标的只有1000多万,本来只能坐300人的会议室,最终连走廊、过道都挤满了人,达到了几千人。看着一屋子的人,你能想到行业竞争已经到了如此触目惊心的地步!而且,这样的工程,最终基本上都是下浮了20-30%才能承接到,这样的中标价,其利润可想而知,也就造成了偷工减料、二次经营、反复签证、变更设计、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等行业顽疾的出现。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发展装配式建筑,也要考虑到成本收益比。如果投入成本过大,或者一味压低成本,但是利率空间不断缩减,企业收益过低,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就不会很大,这个是很明显的道理。现在由于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还不具有一定优势,所以很多地方都出台了补贴政策。

下一步,希望这样的补贴政策能够覆盖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仅在基地、项目建设,而且在科技研发、人才引进,甚至办公楼购置、增值税抵扣等方面,都能给予一定补贴,或许就能引起更多企业蜂拥而至。一定不要再出现在某一个工程投标中挤满一屋子人的景象了!

装配式建筑一点思考

业内很多权威人士都有一个共识,就是现在的中国社会已经到了追求质量,而不仅仅关注价格的阶段,提供品质高、质量好、经久耐用的产品,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相反,即使价格再低,但是质量不好,最终还是要被淘汰。装配式建筑就是这样的产品,从技术体系、工艺标准、安全性能、质量稳定性等方面,都比现浇建筑具有很多优势,对于像“积木”一样的不稳定性的认识,这是一种宣传上的误导。实际上,装配式建筑抗震性、PC安全性、防渗漏、外墙保温等,都已经达到了行业前沿水平。

同时,还有很多对于超高层建筑不能适用装配式建筑建造方式的担忧,实际上这也已经有专家做过专业的分析,其担忧也不存在问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远大住工的远大可建小天城项目,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创造了19天57层的建造新速度,楼高200多米。而所谓的19天,是指除去了停工和下雨、大风等不宜施工时间,建成有效的地面以上建筑的天数。大楼采用的是可持续建筑模块化材料,95%的工程量在远大工厂内完成。就此观之,我们无须担心装配式建筑的在现在以及未来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地位。

那么,既然质量、安全、性能、适用性等都已经解决,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提高社会认可度和可接受度。现在的国人,对高质量的产品已经可以负担得起,社会生产方式也已经开始发生大变革,需要做的就是,政府、企业、媒体都应加大宣传引导,转变社会公众理念,提高社会公众认识,不断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进程。

来源:建筑前沿